博文

日本买房骗局大揭秘

图片
  看似稳赚的投资,最终却成了接盘侠? 在日本买房,真的能稳赚不赔?先听听这个真实案例—— 2023年,老李,在国内做生意,想着分散投资,看到很多人去日本买房,他也动了心。日本房价确实在涨,尤其是东京、大阪,外国人买得很猛,他担心错过这波机会。 于是,他联系了一家大阪的华人房产中介,对方态度热情,带他看了几套二手公寓。中介拍着胸脯保证: —— “这套房子地段好,附近地铁5分钟,租客稳定。” —— “日本房子涨势稳,投资回报率6%起步!” —— “外国人买房超简单,贷款都能办!” 老李心动了,最终选了一套大阪市中心的单间公寓,建筑面积25㎡,总价800万日元(约40万人民币)。他全款买下,想着每个月收租金,等房价再涨,就卖掉赚钱。 结果,事情没那么简单。 第一道坑:租金回报远低于预期 买房前,中介承诺的租金是每月6万日元(约3000人民币),可交房后,他才发现,实际租金 最多只能租到5万日元 ,每个月还要扣掉1万日元的管理费、修缮基金。最后到手的收益,不到预期的70%。 而且租客还不好找,前前后后空置了3个月,损失直接拉高。 第二道坑:卖房根本不像中介说的那么简单 老李本来想着,“不行就卖掉”,但真正挂牌才发现,二手房市场的流动性远没有新房好,尤其是这种小户型单间公寓,主要靠外国投资客买,而本地日本人并不喜欢。 他买的时候是800万日元,可一问中介,现在的市场价还是800万, 去掉各种税费、佣金,卖了就是亏本 。 更让他崩溃的是,中介当初承诺可以帮忙找买家,结果现在连电话都懒得回。 第三道坑:买房的各种隐藏成本 日本买房的初期成本并不低,光是购房税、手续费、注册费用,就花了几十万日元。而后续的管理费、修缮基金,每个月都是固定支出,就算没人租,也得照付。 还有一个老李最没想到的问题—— 未来日本房价还能涨多久? 过去两年,大阪、东京的房价确实在涨,但背后的逻辑是外国投资者疯狂涌入。而如果将来经济下行,或者政策有变,这些小公寓的价格可能就成了 接盘侠的游戏 ,想脱手都难。 老李这才明白,他并没有投资房产,而是成了“割韭菜”中的一员。 ——  这个故事不是个例。 现在日本的房市,对外国人来说, 看似机会多,实则陷阱也不少 。很多中介用“租金回报”“资产增值”来包装房源,但真正买进去才发现,想赚钱没那么容易,亏钱倒是一瞬间的事。 如果你也考虑在日本买房,千万...

日本AV的马赛克秘密

图片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日本的成人片几乎都打马赛克?其他国家的A片早就“高清无码”,但日本人却一直“遮遮掩掩”?这背后的原因,可不只是法律那么简单。 首先,法律确实是关键因素。日本《刑法》175条规定,传播“猥亵物”是违法的,哪怕是自愿拍摄也不行。而“猥亵”如何定义?模棱两可。但法院普遍认为,露点的生殖器必须被遮挡,否则就违法。这条法律从明治时代就存在,至今仍然影响着日本的成人产业。 但奇怪的是,日本并不是完全没有“无码片”。你可能听说过“流出片”或者“加勒比系”这些无马赛克影片。没错,它们的确存在,但这些公司注册在国外,比如加勒比海岛国,而影片则通过灰色地带绕开日本法律。更有意思的是,一些日本AV女优甚至会选择去国外拍摄“无码作品”,再卖回日本市场。 不过,马赛克的存在,也并不全是坏事。对于片商来说,这是一种“商业策略”。有马赛克意味着可以合法销售,观众只能“隐约窥视”,反而更吊人胃口。甚至还有人研究过,适度的遮挡,会让大脑产生更强的想象力,让观看体验更刺激。 所以,日本成人片的马赛克,并不是简单的“害羞”或“保守”。它是法律、商业、文化交织下的独特现象。如果你觉得这个话题有趣,记得点赞、评论,让更多人了解这背后的秘密!

东亚地区的性观念大比拼:从含蓄到开放的奇葩较量

图片
东亚这片土地,表面上看是儒家文化的大本营,讲究礼义廉耻,但私底下,关于“性”的观念却是五花八门、各有千秋。中国、日本、韩国,这三个邻居在性文化上既有一脉相承的含蓄基因,又因为历史和现代化的不同节奏,玩出了截然不同的花样。今天,咱们就来一场东亚性观念的“大比拼”,看看谁更保守,谁更奔放,顺便挖点趣闻乐一乐。 中国:含蓄外壳下的“闷骚”传统 中国人的性观念可以用一句话概括:表面上“非礼勿言”,私底下“啥都敢干”。古代道家搞出“房中术”,把性爱当成养生秘诀,写得跟学术论文似的,连皇帝都得照着《素女经》“修炼”。但儒家一上来就泼冷水,喊着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,搞得性成了不能公开聊的话题。于是,表面上正襟危坐,背地里《金瓶梅》偷偷传阅,春宫图照画不误。 到了现代,中国性观念还是带着点“闷骚”味儿。改革开放后,西方性解放的风吹进来,年轻人开始大胆谈性,但老一辈还是觉得“羞耻”。结果就有了奇葩现象:网上“老司机”段子满天飞,现实里性教育课上老师脸红得像煮熟的虾。更别提那些“禁片”了,官方禁得严,可私下流传的速度比高铁还快。趣闻?听说过“避孕套村”吗?中国有些小村庄靠生产避孕套发家致富,村民一边做生意一边害羞,真是“赚钱与脸红齐飞”。 日本:从风雅到产业的“性文化双面人” 日本的性观念简直是个两面派。古代的《源氏物语》把性写得风雅又暧昧,贵族们用和歌撩妹,性是种高雅艺术。到了江户时代,浮世绘里的“春画”直接大胆开画,连细节都画得清清楚楚,成了庶民的“性启蒙教材”。这种“雅俗共赏”的传统,一直延续到现代。 现代日本的性文化更是“产业化”得让人叹服。AV行业年产值能跟汽车工业掰手腕,涉谷街头的“女仆咖啡厅”和“风俗店”光明正大营业,连“性玩具”都设计得像艺术品。但别以为日本人就特别开放,现实生活中,他们对性的态度还是挺保守的。很多日本人婚前守身如玉,婚后却跑去“体验店”找刺激。趣闻来了:日本有个“成人宝可梦”游戏,把皮卡丘画成“限制级”版,结果卖得比正版还火,网友直呼“童年毁了但我很开心”。 韩国:禁欲与放纵的“拉锯战” 韩国的性观念像是儒家和现代化的拉锯战产物。传统上,韩国受儒家影响比中国还深,女性得守贞,男性得“克制”,性是绝对的禁忌话题。但这禁忌挡不住人性,古代贵族私下养“小妾”,市井间“妓生”生意照样红火。到了现代,韩国社会还是有点“双标”:偶像明星得装纯,私生活却经常爆出绯闻。...

不同阶段的中国人在日本:从兴奋到佛系的真实感受

图片
大家好,今天我们来聊聊 中国人在日本 ,从短期旅行到长期定居的心态变化。刚来的时候是什么感觉?三年后呢?五年、七年、甚至更久?如果你在日本,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影子! 🛫 第一阶段:游客模式(1-2周) 关键词: 兴奋、购物、拍照、炫耀 第一次来日本,所有的一切都充满新鲜感! 🔹  马路干净!  走在街上,感觉像进了电影片场。 🔹  服务超棒!  便利店店员90度鞠躬,感动得想录个视频发朋友圈。 🔹  疯狂购物!  从优衣库到药妆店,从唐吉诃德到大创,买到箱子都塞不下。 🔹  日料太棒!  拉面、寿司、烤肉、居酒屋,天天打卡,感觉比国内吃的更正宗。 🔹  文化震撼!  神社、和服、动漫圣地巡礼,每天都觉得自己像个日剧主角。 这时候的你,觉得日本是个 天堂 ,回国后一定会说: “日本真的太棒了,下次一定要多住几天!” 🎓 第二阶段:留学生模式(1-3年) 关键词: 好奇、压力、迷茫 真正住在日本,开始进入“苦行僧”模式。 🔹  打工+学业=双重折磨 为了省钱,开始在居酒屋、便利店、拉面馆打工。日语不熟,点单点错,被老板骂得想哭。 🔹  交友困难 日本人社交距离远,同学见面鞠个躬就跑了。同胞圈很香,但“内卷”严重,天天聊打工和签证。 🔹  生活习惯冲击 垃圾分类要学半个月,租房要交各种奇怪的费用,房东还不一定租给外国人。 🔹  日料腻了,开始想家 泡面+米饭成了主食,居酒屋太贵,开始怀念国内的麻辣烫、烤串、螺蛳粉。 🔹  怀疑人生,开始思考未来 要不要回国?要不要继续考研究生?还是试试在日本找工作? 这时候的你,终于明白了: “旅游和生活,完全是两回事。” 💼 第三阶段:社畜模式(3-5年) 关键词: 加班、攒钱、社交圈缩小 如果你熬过了留学阶段,开始正式进入“日式社畜”模式。 🔹  工作压力爆炸 加班到晚上10点是家常便饭,虽然工资涨了,但工时更长了。日语再好,也感觉职场文化难适应。 🔹  租房升级,但房贷太遥远 从合租搬到单间,开始琢磨要不要在日本买房,结果发现房价比国内一线城市还狠。 🔹  朋友圈变小,只剩固定班底 认识了一些日本朋友,但深交不多,生活圈越来越固...

日本人与宠物:把猫狗当家人,给它们最好的生活

图片
日本的街头安静整洁,但如果你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每个公园、每条巷子里都有宠物的身影。有人推着专门的宠物婴儿车,里面的狗穿着小衣服,甚至戴着帽子。有人牵着猫在路上散步,猫咪悠闲地走着,没有一点抗拒。宠物不是附属品,而是家庭的一部分,甚至是最重要的成员之一。 日本是个宠物大国,这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人喜欢猫狗,而是因为他们愿意为宠物投入大量时间、金钱和感情。宠物店的货架上摆满了高级宠物食品,从有机狗粮到猫咪专属生鱼片。宠物美容院提供专业护理,洗澡、修毛、按摩一条龙服务。甚至有宠物瑜伽、宠物咖啡馆,甚至宠物专属的旅馆,带着狗去温泉泡澡,在五星级宠物酒店过夜,这在日本并不罕见。 日本的宠物数量惊人,据统计,宠物猫狗的总数已经超过了儿童人口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养宠物而不是生孩子,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把宠物当作伴侣,填补空巢的寂寞。一个人独居,养一只猫,工作一天回家,有个软绵绵的生命在门口迎接你,那种感觉足够让人坚持下去。 东京的大街上,你不会看到流浪猫狗。日本的动物保护法规严格,宠物主人必须登记,并且承担养育责任。如果有人遗弃宠物,不仅会被罚款,还可能面临法律惩罚。宠物医院遍布全国,宠物医疗保险体系完善,猫狗生病了,不会因为负担不起治疗费而被抛弃。甚至有些宠物还能接受养老护理,住进专门的宠物养老院,度过余生。 最令人惊讶的是,日本还有专门的宠物殡葬服务。当一只狗或一只猫去世,它不会被随便丢弃,而是会被送到专门的宠物寺庙,举行正式的告别仪式。有的家庭甚至会给宠物立墓碑,定期去扫墓,就像悼念亲人一样。对日本人来说,宠物不仅仅是宠物,它们是朋友,是家人,甚至是一种信仰。 为什么日本人如此爱宠物?也许是因为现代社会的节奏太快,人们需要陪伴,需要温暖。猫狗不会背叛,不会离开,它们不在乎你的工作成就,也不在乎你有没有钱。它们只在乎你是不是对它们好,是不是愿意陪它们玩,是不是能给它们一个温暖的家。 如果你来日本旅行,走进任何一家宠物用品店,你会发现这里的猫狗过着比很多人还精致的生活。但这不是溺爱,而是一种责任,一种把生命当作生命的尊重。养了,就负责到底,爱了,就陪它到老。这是日本人与宠物的关系,简单而深刻。

日本为何成为世界顶级滑雪胜地

图片
每到冬天,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都会涌向日本,从北海道到长野,从新潟到群马,雪山间的滑道上挤满了追求速度和自由的人。相比欧洲阿尔卑斯山的高海拔雪场,或是北美落基山脉的狂野风光,日本的滑雪场规模或许不算最大,但这里的雪质、环境、文化与便利性,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滑雪目的地之一。 世界顶级的粉雪天堂 提到日本滑雪,最具吸引力的便是“粉雪”。日本的冬季气候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,来自西面的湿润空气跨越日本海后,在山脉迎风坡凝结成雪。这样的雪质轻盈、细腻、蓬松,被滑雪爱好者称为“白色粉末”。尤其是北海道的二世谷、新潟的苗场、长野的白马等地,每年都能迎来大量降雪,且温度适中,雪不会变硬或结冰,使得滑行体验极为顺畅。对于真正热爱滑雪的人来说,日本的粉雪提供了一种无法抗拒的滑行感受,让人沉醉其中。 雪场密集,适合各类滑雪者 与欧洲和北美的滑雪场相比,日本的滑雪胜地分布更加密集。北海道和本州山区聚集了数百个滑雪场,从初学者适合的宽阔雪道,到专业级的陡峭滑坡,甚至还有未经修整的野雪区域,满足各种水平的滑雪爱好者。无论是第一次站上雪板的新手,还是追求极限挑战的高手,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场地。 此外,日本滑雪场的基础设施完善,缆车系统高效,许多雪场还直接与温泉旅馆或度假村相连,滑完雪后可以直接泡温泉、品尝当地美食,形成了独特的滑雪度假文化。这种“滑雪+温泉+美食”的组合,让滑雪不只是运动,而成为一种享受。 便利的交通与国际化服务 相比北美或欧洲的滑雪场,日本的滑雪胜地距离城市更近,交通更加便利。许多滑雪场距离东京、大阪、札幌等大城市仅需数小时的新干线车程,即使是短途旅行,也能轻松安排滑雪行程。此外,近几年日本的滑雪场越来越国际化,提供多语种服务,餐饮、住宿、租赁装备等都更加友好,吸引了大量海外游客。 二世谷滑雪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,这里被称为“亚洲的小瑞士”,拥有国际化的滑雪文化,欧美游客比日本本地滑雪者还多,周边的餐厅、酒吧、度假村充满了异国风情。同时,许多日本滑雪场也开始迎合外国游客需求,提供全英文滑雪教学、儿童滑雪课程等,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滑雪者都能轻松上手。 丰富的滑雪文化与赛事实力 日本不仅是滑雪胜地,也是一座滑雪运动大国。1998年,长野冬奥会将日本的滑雪场推向世界舞台,而北海道的札幌更早在1972年举办过冬奥会。日本的滑雪选手在世界赛事上屡获佳绩,也进一步推动了滑雪文化的发展。许多...

当非法风俗与移民激流交错:我所见的🇯🇵川口与蕨暗夜实录

图片
我独自踏上了从池袋出发的电车。大约二十分钟后,我在埼玉县川口市下车,出站那一瞬间,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陌生而混杂的空气。高楼错落,招牌上写着中文、越南语、阿拉伯语,偶尔还能见到些许罗马尼亚文或法语。没想到这里距离东京只有短短几站,却彷佛置身另一个世界。 我先来到川口市西端的“芝园团地”。四千多名住户中,近六成是外国籍。我在团地里闲逛,看见超市里堆着日本人并不常吃的食材:小螃蟹、扎扎实实的淡水小龙虾,包装上写满了中文。出来后,迎面就是墙上一张张中文标语,提醒住户别乱丢垃圾,深夜别高声喧哗。我站在那里,看得有点恍惚。 一位住在这里将近四十年的日本大叔向我诉苦。说是这三四十年来,中国人不断搬进来,如今有两千多人安家。团地中央广场里常有喝空的啤酒罐、含酒精饮品的空罐乱扔一地。他们天黑后还照样喝酒喧闹,噪音扰民。甚至有人把不要的家具直接扔进幼儿园院子。这大叔叹着气,像在嘲笑自己似的,“日本人的素质也未必好,趁乱也跟着乱丢。现在这里简直一团糟。” 我顺着墙角走到垃圾集中点,果然有被随意扔掉的冰箱、架子。写着“不许乱丢垃圾”的海报贴得比垃圾还密。日本的多元化与混乱,在这里碰撞得淋漓尽致。 川口市有四万多名外国人,是日本国内外国人数量最多的自治体,而邻近的蕨市也有近8500名外国居民,占到人口的11.2%。在过去几年里,这里仿佛变成了真正的“人种熔炉”。我决定去街上走走,想看看这里都住着什么样的人,又过着怎样的生活。结果一路遇到12个国家的人:亚洲、中东、非洲,应有尽有。 川口市的多文化共生部门工作人员告诉我,外籍人口的增加,让日常生活的纠纷、噪音、垃圾等投诉节节攀升。尤其JR西川口站周边的“唐人街化”最为明显。对比起川口站高档公寓林立的景象,这里显得更加凌乱,却也更真实。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,还是“西川口”过去的历史。这里曾是轰动一时的违法风俗街,号称“NK(西川口)流”,据说全盛时有三百多家非法店铺。后来警方突击扫荡,街面一度安静了。但在本该“肃清”的地盘上,如今却悄然进驻了大量中国人。有人告诉我,当年店铺散尽,房子价格暴跌,财力雄厚的中国资本一栋一栋现金收购。再加上当地的中国系房地产商推波助澜,从此,这里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“华人街”。 我在这儿逗留到深夜。那时街角忽然冒出一些中国籍的“客引”(拉客仔),用生硬的日语朝我招手:“一万三千円,便宜给你!”我半推半就走过去,顺着他们进了...

东京夜色下的“日式KTV”与“中式外送风俗”的浮世绘

图片
我喜欢夜晚的东京。喜欢它绚丽得仿佛永远不会入睡的灯光,也喜欢那光明与阴影交错缠绕的街道。霓虹闪耀的歌舞伎町,是这座城市里最浓墨重彩的章节。它引诱人、吞噬人,也恩赐人。这里可以找到梦想,也可以失去一切。最近,我听说这里刮起了一股来自中国的新风——所谓的“日式KTV”,以及专为中国富裕客人服务的“チャイデリ(中式外送风俗)”。这消息像暗巷里幽幽的灯火,闪烁不定,却又让人忍不住想要追寻。我决定写一篇博客,记录下这灰色地带的风云变幻。 歌舞伎町:在灯红酒绿的中央 在东京,歌舞伎町是人人皆知的地方。它铺着红地毯,笑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。日元贬值后,海外旅客花起钱来更加阔绰,其中人数最为显眼的,莫过于中国的富裕阶层。他们来日本购物、旅行,也在这座不夜城中寻求声色刺激。走在街上,你能看到扛着单反相机的大叔,也能撞见戴口罩、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少男少女。他们中有些人饱经世故,在国内的繁华都市呼风唤雨,如今把消费的欲望倾泻在日本的街头。 有人说,他们在此寻求的,是祖国暂时无法提供的东西。比方说,自由的夜场,自由的音乐,自由的情色。在某些中国城市,卡拉OK可以说是全民消遣,可“商务KTV”、夜总会之类的场所却往往遭到更严格的管控。如果想要开一间提供陪侍女郎的KTV,会面临重重障碍。于是,一旦有机会,他们便在日本放开手脚尽情享受。 “日式KTV”背后的欲望与隐忧 我曾在歌舞伎町街头跟几位年轻人聊天。有人指着那栋大楼二楼的灯箱招牌,上面写着《天上人间》。中文招牌在日文环境里格外晃眼。据说这是一家“日式KTV”——主打中国风的卡拉OK包厢,消费者可以在私人包房内选姑娘陪唱,酒过三巡之后,亦可要求更多。但这里的更多,究竟到什么程度,谁也说不明,只能看店里是否有那条“隐形红线”。 据说,“日式KTV”源于中国“商务KTV”的变体,也结合了日本夜总会(キャバクラ)的一些模式。换言之,它与普通的卡拉OK店不同,包厢内不仅能唱歌喝酒,还可以像在夜总会那样,让女郎们鱼贯而入,供客人挑选。如果一位客人挑走其中某个姑娘,剩下的姑娘就再回到休息室里,等待下一个客人。对在籍的女性而言,每次入包厢就可能会面临陪酒之外的试探。有的商家管理宽松,黑服(店里男管理人员)并不会时时刻刻盯着,所以偶尔会出现暗中勾搭或更进一步的服务。我听说,还有人把这当做“半套风俗”来经营,打着卡拉OK幌子,为客人提供可商议的特色服务。 令我惊...

东京“性都”迷思:一场荒诞剧背后的现实悲歌

图片
最近,一则“东京沦为性旅游新地标”的新闻闹得满城风雨,网上议论声此起彼伏。不少人嘲笑、抨击甚至嗤之以鼻,但如果你稍微抬头看看东京这座灯红酒绿的都市夜景,会发现这场戏码比想象中更加复杂和沉重。接下来,让我们用一颗“黑色幽默”的心,带着点“笑中带泪”的态度,剖析这出荒诞剧的背后逻辑。 贫困的东京:霓虹灯下的疲惫灵魂 当年,日本的经济泡沫可是轰轰烈烈,GDP“跑得比风快”。可时过境迁,泡沫破了,日元贬了,东京的繁华也从“大家一起造梦”,变成了“谁能活下去谁算赢”。就连东京的年轻人,如今也不得不“下凡”到更接地气的生存方式中——而性交易成了其中一条显而易见的路。 “站街”的女孩,活在霓虹灯的阴影下 想想看,19岁的小美香(化名),才刚脱下高中校服,梦想还没来得及开花,生活就先狠狠抽了她一巴掌。为了支付生活费,她在歌舞伎町咖啡店找到了一份工作。但那点收入还不够她吃几顿拉面,无奈之下,只能站在公园等客,按小时收费,接待一晚5到10位“客人”。 你说她自愿?哦,别天真了。贫困像一张看不见的网,把她和无数同龄人推向无法拒绝的选择。正如一句讽刺的话所说: “她们选择站街,不是因为想,而是因为必须。” “性の旅游”:别有用心的外国游客涌入东京 近年来,访日游客中抱着“性の目的”的比重蹭蹭蹭往上涨。东京俨然成了继泰国芭提雅之后的“亚洲性都”,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为啥?因为日本的风俗产业“不但合法,还光明正大地发展”,把“特殊服务”包装得如同一场成人童话般迷人。 根据2023年全球搜索趋势,“Hentai”稳居关键词榜首,而外国游客也成群结队奔向日本。有人是奔着富士山的美景去的,有人则奔着东京红灯区的“文化体验”去的。这两类人有啥共同点?都为日本经济贡献了外汇收入。只不过,前者拍的是富士山的雪,后者拍的是…你懂的。 为什么是东京?贫困与宽容的双重作用 经济压力:活下去是头等大事  经济下滑、物价飞涨,东京的生活成本高得让人喘不过气。年轻人扛不住了,中年人也一样。为了糊口,很多人只能在“性产业”中寻求出路。公园成了交易的临时集市,而这背后,是无数人被生活逼得退无可退的绝望。 社会文化:风俗产业的“合法化”  日本的“风俗文化”不但历史悠久,还成了不少外国游客眼中的“文化输出”。性产业不仅合法,而且产业链完备,年产值据说在2万亿到6万亿日元之间——这是个什么概念?差不多等于整...

中日关系怎么突然变好了?

图片
最近,社交平台上一个话题热度飙升:“一觉醒来,中日关系来到了20年中最好状态”。不少网友感到诧异:要知道,长久以来,中日关系都给人一种复杂微妙的感觉,原因嘛,大家心里也门儿清:历史纠葛尚未妥善解决,领土争端依旧存在,舆论氛围经常剑拔弩张……然而,在过去的几个月里,中日关系却接连释放出不同寻常的积极信号: 9月20日,中日双方就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海问题达成重要共识; 11月,中日两国领导人在旧金山会面,承诺以建设性态度寻找合适解决方案; 12月,日本外相岩屋毅访问北京,带来了一系列涉及青少年、旅游、媒体等领域的务实举措…… 大家不禁好奇:这到底是一种“回光返照”,还是真正的“雨过天晴”?下面,就让我们一起回溯来龙去脉,看看中日之间究竟有哪些“破冰”进展,又还有哪些“暗礁”在前方等着我们去跨越。 中日敏感而沉重的背景 说起中日关系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:敏感,太敏感;沉重,也太沉重。毕竟,两国之间矛盾点颇多,既有历史遗留问题,也有领土纷争,还有文化、民族情结等诸多纠葛。 钓鱼岛问题 :小岛面积虽小,但牵动人心可不小。 靖国神社问题 :牵涉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,争议无休。 慰安妇问题 :是无数中国乃至亚洲妇女难以磨灭的伤痛记忆。 除此之外,还有某些极端事件,或是极端言论,时不时挑动公众敏感神经,甚至酿成严重的社会对立。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倘若听到中日关系“拨云见日”,或中日之间传来了好消息,很多人的反应都是“真的吗?会不会只是官面文章?” 然而,回顾历史,其实并非每个时期的中日关系都如此紧绷不堪——两国也曾有过不少友好交流的高光时刻。比如: 1965年8月,北京举办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万人大会; 1984年,大批日本青年来华访问,看故宫长城、游遍名山大川; 改革开放初期,日本对华投资在外资中占据相当份额; 乃至21世纪初,中日之间曾一度在经贸、文化等层面频繁互动…… 这些“曾经的美好”都说明,中日两国并非天生就水火不容,而是有着悠久的文化相近性与地理互补性,可以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。只是,后来一些矛盾被激化,一些机遇被错失,才使得双边关系时常波动。现在,难得再度出现局部“回暖”,大家难免抱以关注和期待。 核污水排海共识的达成 要说最近让人印象最深刻的“好消息”,非9月20日的那则中日关于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的共识莫属。众所周知,日本自2021年起,就宣布将福岛核污水分批排放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