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南为啥没有“中华街”?别逗了,中华味儿都渗到骨子里了!

如果你去过东南亚,满脑子唐人街、牛车水、耀华力路的热闹景象,然后兴冲冲跑去越南问:“嘿,越南的中华街在哪儿?”当地人可能会一脸懵逼地看着你,仿佛你在问“你们家的鱼香肉丝配啥酒”——答案是:没有“中华街”这玩意儿!但别急着翻白眼,越南没有中华街,不是因为它排斥中华文化,而是因为这地方的中华味儿早就渗透到骨子里,压根儿不需要挂个牌子来证明啥。让我带你剖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,顺便聊聊那些“隐形中华角落”。

一、中华街?不需要,越南本身就是半个“中华”!

越南跟中国那是千年邻居,关系比你跟隔壁老王还熟。从前111年到939年,越南北部直接被中国管着,汉字、儒家、筷子文化一股脑儿灌进来,愣是把越南腌成了“中华味儿”的咸菜。后来独立了,越南人也没把这些扔掉,汉文化在这儿扎根得比榕树还深。所以,当东南亚其他地方的华人还在忙着建“中华街”抱团取暖时,越南人淡定地表示:“建啥街啊?我家门口的庙都姓‘汉’,还用得着圈地盘?”
换句话说,越南的中华属性是“原装进口”,不像美国旧金山那种“出口转内销”的中华街,硬生生搞个牌坊卖叉烧饭给老外看。越南人觉得,中华文化早就是自家的标配,搞个中华街反而显得多余——这逻辑是不是有点“凡尔赛”?

二、法国人来了,中华街胎死腹中

19世纪末,法国人占领越南,来了个“大刀阔斧”的城市改造。东南亚其他地方的唐人街,多半是英国殖民者懒得管,华人自己扎堆搞出来的。但法国人不一样,他们喜欢把城市划得整整齐齐:这边是商业区,那边是行政区,族裔聚居?想都别想!
当时,华侨在越南混得风生水起,尤其在西贡(今胡志明市)一带,钱袋子鼓得像包子。但法国人压根儿没兴趣给华人留块地标个“中华街”,直接把大家打散,混着本地人做生意。于是,华人在越南的聚居区就成了“散装版”,没个统一的招牌。说白了,法国人用规划把中华街这颗种子掐死了,留下的只有“散兵游勇”。

三、越共上台:中华街?民族主义不允许!

到了20世纪,越战打完,越南共产党上台,民族主义成了主旋律。1970年代末,中越关系崩盘,1978-1979年的“排华”事件更是把华人逼得跑了大半。那时候,政府巴不得把“中华”俩字从地图上抹掉,别说建中华街了,连挂个中文招牌都得掂量掂量。
这种背景下,华人要么低调融入,要么打包走人,哪还敢搞个街区耀武扬威?政策高压加上民族融合,越南的华人社区直接被“打散重组”,连个像样的地标都没留下。说句不好听的,中华街在这儿压根儿没机会喘口气就被“社会主义大熔炉”给融了。

四、城市规划:实用主义不认“中华街”

再看看越南的城市规划,那叫一个“接地气”。不像日本横滨或美国洛杉矶,中华街还能当旅游景点圈钱,越南的城市发展压根儿不玩这套。华人在胡志明市做贸易、开工厂,生意做得风生水起,但住的地方跟本地人混一块儿,没人想着圈个街区贴个标签。
这逻辑多简单:赚钱要紧,谁有空搞文化地标?于是,越南的华人社区就这么“润物细无声”地散开了,没牌匾,没围墙,连个拍照打卡的地儿都没留。

那华人去哪儿了?隐形“中华角落”了解一下

别以为没有中华街,越南就没华人味儿了。实际上,华人聚居的地方还是有的,只不过低调得像个地下党。
头号选手:胡志明市第五郡(堤岸)
堤岸就是越南的“隐形中华街”,没牌子,但满街都是粤语和潮汕话,庙里供着天后娘娘,市场卖着广式腊肠。这里住着几十万华人,街上随便一抓就是“李氏”“陈氏”,妥妥的中华血统。不过,堤岸的风格是“实用至上”,没那些花里胡哨的牌坊和大红灯笼,想找个正宗“唐人街体验”?抱歉,这里更像个大杂烩批发市场。
其他小弟:海防、河内、会安
越南北部的海防和河内也有华人,但多是清代移民的后代,跟本地人通婚通得都快认不出祖宗了。会安这种旅游地倒是有几座华人祠堂,春节还能热闹一下,但规模小得可怜,连条街都撑不起来。

总结:中华街不香,越南自有妙招

越南没有中华街,不是因为它讨厌中华文化,而是因为中华文化在这儿太“根深蒂固”,压根儿不用靠街区来显摆。历史融合、法国规划、民族主义和实用至上的性格,愣是把中华街这概念摁死在了摇篮里。
不过,堤岸这种“隐形中华街”还是有点意思的,没牌子没排场,却活得真实又接地气。想体验越南的中华味儿?别指望大红灯笼高高挂,去堤岸吃碗云吞面,听听粤语吵架,可能更有感觉。毕竟,越南这地方,中华味儿从来不靠招牌撑场面,而是直接融进了生活里——这不比那些花哨的中华街更牛吗?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香港夜生活攻略:探索141大厦美食

香港141大厦最新服务场所评测

日本夜生活最全攻略